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的时代使命

  欧陆资讯     |      2023-08-26 06:31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基本观点,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继承、丰富和发展了这一理论,将之作为教育方针和教育实践的理论依据,把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通过“五育并举”,创新实践,为教育如何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走出了一条中国道路,积累了中国经验。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

  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千百年来的理想和追求。早在中国的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要培养“志于道”的“士”,“道”被儒家阐释为“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完美人格修养。在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培养“体、智、德”和谐发展,“真、善、美”三位一体的“完善的人”,这一思想被十八、十九世纪的一些资产阶级教育家以及空想社会主义者继承和发展。但直到马克思,这一理想才从空想变为现实。马克思科学概括了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内涵和实现条件,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出发科学阐释了人的全面发展。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同以往的不同在于,他从分析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生产关系入手,指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和途径,使之从一个浪漫主义理想成为一个完整的科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认为,个人怎么发展,发展到什么程度,不是由人们随意设计、随意规定的,而是客观社会生活条件,其中主要是物质生产条件决定的,个人只能在客观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的范围内得到发展。他深刻分析了工业化时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劳动分工带来的人的发展的片面性问题,认为由于推广机器和分工,无产者的劳动已经失去了任何独立的性质,这种分工制度把劳动者终生固定在某一个局部动作上。由于劳动活动被分为了细小的部分,为了训练某种单一的能力,就要牺牲其他一切肉体和精神能力的发展,造成了人体力上和智力上的片面发展。这种分工制度在工场手工业时期达到了顶点,但也走向了反面,因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生产对人体力和智力上的全面发展提出了要求,要求用能够适应于不断变动的劳动需求而可以随意支配的人员、能够把不同社会职能当作互相交替的活动方式的全面发展的个人,去代替只能承担一种社会局部职能的局部个人,因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大工业生产的产物。但是,尽管大工业生产在客观上要求人的全面发展,但这一客观要求并不意味着旧式分工的消灭和个人全面发展的实现。因为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存在造成了人和物的对立,这种矛盾的不可调和使得人的全面发展不可能真正实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成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制度障碍。只有彻底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和旧式分工,人的全面发展才能得到真正实现。所以,只有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上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才有可能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制度基础,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因为它们“是以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教育是推动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要求,也只有在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制度下,才能真正实现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教育,才能实现人的智力和体力的统一,精神劳动、物质劳动和享受的统一,生存和发展的统一,使人的潜能和天资、兴趣和才能得到应有的充分发展,使人的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全面而丰富地发展,实现“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就是说,作为一个总体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

  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

  中国共产党全面继承了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将之作为指导中国共产党发展教育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武器,并充分体现在党的教育方针中。教育方针是国家在一定历史阶段提出的有关教育工作的总的方向和总指针,是教育基本政策的总概括,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归根结底就是要从宏观层面解决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培养目的等具有全局性和战略性的问题,换句话说,就是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和为谁培养人等根本性问题。人的全面发展是教育方针中关于培养人的总目标。

  在中国共产党的教育方针中,推动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其中的重要内容。早在1930年苏维埃政府文化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的教育任务中,中国共产党就明确提出了“施政的方针,以养成智力和劳力作均衡的发展为原则,并与劳动统一的教育之前途”。新中国成立后,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为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制度根基,中国共产党提出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由于在实际工作中,人们对什么是全面发展、怎么进行全面发展的教育存在不同认识,党领导教育界对“全面发展”与“平均发展”,“三育”还是“四育”或“五育”展开了讨论,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根本目的。毛泽东十分重视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初就曾两次致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长马叙伦,强调学生应“健康第一,学习第二”。1957年,毛泽东提出了新中国第一个社会主义教育方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坚持和发展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这一教育方针。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把毛泽东同志提出的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方针贯彻到底,贯彻到整个社会的各个方面”。1995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国家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1999年,针对当时片面追求升学率、青少年难以得到全面发展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把实施素质教育作为主题,提出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对党的教育方针进行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将之扩展为“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他强调立德树人,指出“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强调劳动教育,要求“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和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2021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进一步完善了教育方针,将劳动教育写入其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针对近年来各类课外培训和补习侵占青少年课余时间、各种教育焦虑和“内卷”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问题,党中央积极采取各项政策措施。今年5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并在教育部成立校外教育培训监管司来对培训和补习进行限制和规范。

  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始终被置于重要的位置,指引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不断纠正着不时冒出的一些片面的教育价值观或教育现象,保障了整个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五育并举”: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

  “五育并举”是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所谓“五育并举”,就是指通过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五种教育方式共同作用,多方面、全方位提高人的素质,开发人的潜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德育是教育者按照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形成所期望的政治立场、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的教育。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样的人必须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必须具有爱国情怀,同时又具有世界眼光,坚持立德为先、修身为本,具有高远志向和勇于奋斗精神。智育是通过传授系统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受教育者科学的世界观,培养受教育者基本的技能技巧和发展智力的教育。智育在我国的教育活动中一直处于中心位置,从事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科学知识和真才实学,社会主义教育的先进性不仅体现在制度安排上,也体现在我们培养的人有能力推动人类文明发展和进行原始创新上。体育是全面发展体力、增强体质,传授和学习健身知识和体育运动技能的教育。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享有幸福生活的前提条件,是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础,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美育是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发展鉴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培养高尚情操和文明素质的教育。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增强道德情感,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劳动教育是传授基本的生产技术知识和生产技能,培养劳动观点和劳动习惯的教育。劳动教育具有鲜明的社会性,要求青少年面对真实的生活世界和职业世界,以动手实践为主要方式,学会改造世界,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塑造自己,所以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

  只有五育并举,才能以一种全面的教育方式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其中,德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灵魂,智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体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前提,美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劳动教育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这五者尽管内容不同,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互为条件、不可分割。

  我国已开启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要实现国家现代化,必须先实现教育的现代化,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素质。人不仅是发展的手段,更是发展的目的。教育要着眼于面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全面发展的人,因为只有身心、精神、才能、个性得到全面而丰富发展的人,才有可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才有可能担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

  (作者:胡娟,系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教育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