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相比于其他三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怎么样?

  欧陆资讯     |      2023-08-11 18:00

因为这个特区的投资连接是靠乡愁,而非经济理性。

当年的四个特区,说白了时引进外资的特区。深圳引进港资,厦门引进台资,珠海引进澳资,汕头呢?引进侨资。

深圳、澳门、厦门和资金来源要么连着陆地,要么隔了一道海峡,而汕头则隔着一片汪洋。没有地利之便。

并且外资投资的时候,产业集群很重要。港资投资深圳,都是一个带一个,将产业链带到了深圳。分散在海外的潮汕商人,很难汇聚成互补的产业链。

最核心的问题是,香港、台湾是亚洲四小龙,它们的资本实力本身就强。而分布在南洋东南亚的侨胞自身所处的国家实力就弱,有对外投资能力的本身就数量有限。

很多人说深圳抢了汕头地位。其实是厦门抢了汕头地位。

很多人说民风啊啥的,民风其实闽南也一样。

根本原因还是要看经济特区怎么来的。

现在大家熟知的最早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其实一开始没有厦门。

因为经济特区就是人广东省提出来的。福建省听到这消息,立马跟跟中央打报告,提了个加上厦门,这才最后时刻上车。

是的,没有厦门。厦门本来的角色应该是汕头: 对接台资,侨商。毕竟广东能勉强对上台湾的就是同属闽南文化圈的潮汕地区。潮州又太偏,汕头正合适。地理位置又刚好可以连接珠三角,台湾,长三角。所以,深圳对香港,珠海对澳门,汕头对台湾跟海外华侨华人中的潮汕福建族群。这是广东省提出经济特区的构想

谁知道消息让福建知道,厦门最后一刻上车了。

有了厦门,那汕头注定就要没落。

为啥?

因为厦门完完全全把本来是汕头要扮演的角色整锅端走了。厦门是实打实的闽南三兄弟之一,都不要圈,对接台湾最大族群闽南人真的是文化相同语言相同血脉相同,汕头立马没法对接台湾。海外华侨华人资本,厦门背靠闽南的漳泉,首先海外的闽南籍的就收入囊中,又有整个福建省加持,蒲仙,福州,客家籍贯的华侨华人在当时也收入囊中,潮汕籍贯的也能收到不少。等于汕头基本就只能对接一部分潮汕籍贯的华侨华人。

加上历史上厦门是1840年以后五口通商之一,国际上就有一个知名度,也有经商传统,而汕头知名度甚至至今都盖不过潮州。而厦门因为地理位置,更是刚好处于长三角,珠三角的正中间,台湾第一大港高雄港正对面,因此也是世界第14大港口(高雄15)

你说,这让汕头怎么搞?除非当时就把厦门踢走。就算厦门不是特区(一开始厦门的特区范围实其实际上特别小,也就两平方公里),只要改革开放继续,汕头的地位必定也会被厦门冲击掉,只是时间问题罢了。

所以汕头发展不起来根本原因还是因为它本来就不是一个能大力发展经济的地方,只是当时广东省想要对接台资侨资并且在长三角珠三角中间找个支点,不得已找了汕头来充当这个角色。

否则,五口通商,广厦福宁上,早就该有潮汕的位置了。厦门或者福州,都是历史证明最能起长三角珠三角中间那个支点作用的地方。

1980年8月26日,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审议批准建立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

特区位置分部

在经济特区成立之初,汕头设立经济特区时的经济总量已经超过10亿,仅次于广州位列全省第二,吸引侨胞投资是汕头当初的定位。而珠海和深圳背靠澳门和香港,定位对外发展的窗口,广东省内跟汕头还不能比。厦门以6.4亿的经济总量位居福建省第三,设立经济特区后,充分发挥台海的地缘优势,成为台商投资的主要目的地之一。其实四大特区都有着差不多的共同特点,就是对外开放、吸引投资!

然而汕头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掉队,分别于1985年、1997年、2006年先后被深圳、厦门、珠海超过,成为四大经济特区中经济总量最低也是经济增速最慢的特区。在广东省内也显得毫无存在感,2019年全省排名第11。500多万人口的城市,比不上200多万人口的珠海GDP。

1、资源整合决策的折腾-三分潮汕

1980年,汕头初设经济特区时,仅划出了龙湖区1.6平方公里的土地建设经济特区

1983年开启地市合并,汕头市为省辖市,下辖今揭阳、饶平、澄海、南澳、潮阳、普宁、惠来、揭西、海丰、陆丰10县及潮州一市。同年9月,海丰、陆丰2县改属惠阳地区,由此确定了以汕头市八县一市的格局。

由于特区划定的面积较小,且没有长远的规划,龙湖特区和汕头市两套管理体制未能理顺,既限制了特区发展,也限制了市区发展,导致汕头经济特区在一开始便失了先机。

当时的汕头是一个辖八县一市的粤东中心城市,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么大的经济特区是断然不会批准的,汕头要想扩大经济特区,就必须做出取舍。1991年,汕头市领导班子为了争取扩大经济特区面积,无奈下策划并推动三分潮汕。经过一番周折,原汕头市一分为三,成立汕头、潮州、揭阳三个地级市,其中饶平县归潮州市管,揭西县、普宁县、惠来县归揭阳市管,南澳县、澄海县、潮阳县归汕头市管。同时,经济特区由龙湖区扩大到整个市区,由汕头市统一管理。

三分潮汕后,汕头经济特区顺利扩大,经济特区与市区合并,提高了行政效率和资源利用率。但也要看到,文化上统一的潮汕地区被一分为三,加上潮汕地区特殊人文环境,十分不利于团结及资源整合。

2018年潮汕三市GDP合计5732亿,仅次于广州、深圳、佛山、东莞,位居全省第五,若无三分潮汕,财政收支水平也将大为改善,可以集中更多的资源发展汕头经济特区。中心城市是需要多方支援发展起来的。

2、特殊的人文环境-潮汕人非常团结

以家族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文化习俗,再加上语言、地理位置、交通等因素,使得潮汕地区不可避免的形成了特殊的人文环境,外来人很难融入进去。缺乏足够的开放性和包容性,无法吸引外人才,并随着汕头经济增长的放缓,不仅原先依靠政策吸引来的人才在离开,汕头本地人也很多选择去广州、深圳,形成恶性循环。

3、定位优势不在存在-以侨引资不太容易

广东省有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实在很难再出一个汕头,而当初的以侨引资谈何容易,商人都是逐利的,汕头的政策和环境无法和其他经济特区相比的,厦门也是福建省独一道菜,盖过了福州。珠海和深圳都是实实在在的区位优势,人为影响因素比较小,所以国家给的政策也足。李超人在国内那么多撤资,这些政治味道很多人早就嗅到了,所以这个优势已经不存在了,不知道汕头的经济特区的优势到底在哪里。

4、地理位置也不好,“国角省尾”,经济腹地缺乏,现实如此,改变很难,没啥好说的

还是来看看这个吧

汕头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2020年汕头要这样干!_发展

现在中国人在营销号的洗脑下对经济还是停留在一个很原始的思维方式,上过初中的人只要政治课认真听一下就能知道,决定经济的是生产力,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这是唯物主义的经济原则,但这总被很多人忽视,营销号总是盯着GDP和人口来宣传,说白了很多营销号的金主爸爸都是房地产,目的是什么不言而喻吧。。

汕头不光经济落后于几个经济特区,甚至还落后于内陆一些地区,其实最核心的原因就是潮汕的生产力并没有解放出来。而这些经济特区中深圳拿到了科技高地,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所以深圳发展的好,如果没有占领科技高地那么处于成本洼地也是能提高生产力的,例如没有成为经济特区的泉州、宁波。

汕头一直以来没有找到自己发展的定位,作为广东的东大门,资源、人才和运气都被珠三角吸走,唯独剩下经济特区这一张残破的脸谱。人们已经快要忘记它原来是个经济特区了。


汕头的定位中有三方面错位:其一,是区位定位,汕头甚至不敢大胆扛起广东东大门的大旗,而是蜷缩在潮汕地区里充老大,这对于潮汕文化发源地的潮州市而言,是万万不可接受的,因为褪去了经济特区的光环(也就是全国向纵深推进改革开放以后),汕头的经济优势并没有比潮州、揭阳领先多少,所以想要当老大还欠缺点资本。但这不意味着,汕头连当潮汕老大的念头都要打消,恰恰相反,汕头市应该立足于发展成为南中国的第二大门,即放眼全国乃至全球,争取向珠三角看齐,形成自己的虹吸效应。


其二,远近权衡策略上的错位,汕头作为四大早期经济特区之一,与深圳、珠海在行政上隶属广东,即政策上亲近深珠,但在文化和地理上却邻近厦门,应该用好广东省的开放政策,同时大胆地与厦门开展文化与区位优势合作,尤其是人才流动和文化交流,打造有别于广府文化的泛闽南文化经济带,由于有粤闽省际合作的背景,在资源上的沟通可以避免经济优势地区(厦门)对相对弱势地区(汕头)的挤压和磁吸,相比于向珠三角靠拢,反而更能在合作中平等互惠。


其三,角色定位。潮汕地区是一块文化深邃悠久、历久弥新的独特宝地,汕头、潮州、揭阳三市同根同源,但三兄弟的发展却没有协调好,造成相互比拼,低水平均衡。汕头作为一座优先发展的现代文明城市,不应该拘泥于用传统文化来包装自己,应该更加多元、包容、时尚,而让潮州去当潮府文化的深挖者,汕头甚至应该提供支持,共同打造潮汕文化的“大宗祠”。然后,汕头成为潮汕地区的前台,将客人和投资者引进来,不只是去转转汕头小公园,还可以去潮州牌坊街,去揭阳的度假区——不是说这些东西汕头不能搞,而是要摆好汕头姿态,当一个服务者而非一个领导者,加强与其他两市的合作,甚至将梅州、汕尾作为深入联合的腹地。如此才可能让潮汕地区的资源进行有机地整合,深度地开发。汕头要有全盘思维,因为汕头最适合来做这件事,但并不是说把三市合并,然后由汕头来发号施令,这可能会出现更严重的排斥和内耗,不利于经济与民生的发展。汕头要做好服务者、桥梁者、引领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