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volution and Projection of Mortality of Hong Kong Population

  欧陆资讯     |      2023-07-30 05:02
[1] 陈昊, 陈岱云. 中国人口寿命性别差距的变动机制[J]. 人口研究, 2022, 46(3): 117-128. [2] 李成, 米红. 中国1982年后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中死亡漏报的估计——基于Bayesian分层回归模型[J]. 人口研究, 2022, 46(1): 19-36. [3] 谭远发, 王乐, 黄建忠. 新冠肺炎死亡率的国际差异及其影响因素[J]. 人口研究, 2021, 45(2): 30-46. [4] 张震, 李强. 不确定性对人口趋势研判及决策的影响[J]. 人口研究, 2021, 45(1): 36-49. [5] 张现苓,翟振武,陶涛. 中国人口负增长:现状、未来与特征[J]. 人口研究, 2020, 44(3): 3-20. [6] 杨明旭, 鲁蓓. 中国2010年分省死亡率与预期寿命——基于各省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J]. 人口研究, 2019, 43(1): 18-35. [7] 杨李唯君,冯秋石,王正联,曾毅. 延迟退休年龄对中国人力资本的影响[J]. 人口研究, 2019, 43(1): 102-112. [8] 孟向京,姜凯迪. 城镇化和乡城转移对未来中国城乡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J]. 人口研究, 2018, 42(2): 39-53. [9] 翟振武,李龙,陈佳鞠,陈卫. 人口预测在 PADIS-INT 软件中的应用 ———MORTPAK、Spectrum 和 PADIS-INT 比较分析[J]. 人口研究, 2017, 41(6): 84-97. [10] 程恩富,詹志华. 三年困难时期非正常死亡人口及其相关问题研究[J]. 人口研究, 2017, 41(2): 97-112. [11] 王金营,戈艳霞. 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下的中国人口发展态势[J]. 人口研究, 2016, 40(6): 3-21. [12] 翟振武,李龙,陈佳鞠. 全面两孩政策下的目标人群及新增出生人口估计(翟振武 李龙 陈佳鞠)[J]. 人口研究, 2016, 40(4): 35-51. [13] 米红,贾宁. 中国“大跃进”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口研究[J]. 人口研究, 2016, 40(1): 22-37. [14] 张车伟,蔡翼飞. 中国“十三五”时期劳动供给和需求预测及缺口分析[J]. 人口研究, 2016, 40(1): 38-56. [15] 米红,贾宁.  中国“大跃进”时期的非正常死亡人口研究[J]. 人口研究, 2016, 40(1): 22-37.

摘要: 文章利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年报》公布的1990、1995和2000年3个年度的统计数据分析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老年人自杀状况、趋势和原因。主要发现是,在我国社会转型加速的10年间老年人自杀率的确如“迪尔凯姆假说”所预言的,表现出了随着年龄组升高而不断上升、乡村高于城市以及男性高于女性等基本特征。根据“丧失理论假说”对老年人自杀原因进行了检验和扩展性分析,提出了若干预防或干预老年人自杀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 老年人自杀, 丧失

[1] 翟振武, 金光照, 张逸杨. 中国生育水平再探索——基于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分析[J]. 人口研究, 2022, 46(4): 3-13. [2] 陈卫, 张凤飞. 中国人口的初婚推迟趋势与特征 [J]. 人口研究, 2022, 46(4): 14-26. [3] 张现苓, 明艳.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年龄数据准确性分析 [J]. 人口研究, 2022, 46(4): 27-39. [4] 王金营, 李庄园, 王冬梅. 中国人口长期发展目标研究——基于增强经济实力的认识 [J]. 人口研究, 2022, 46(4): 40-54. [5] 袁益, 李萌, 张力. 人口红利重构的挑战:基于国民转移账户的分析 [J]. 人口研究, 2022, 46(4): 99-113. [6] 黄凡, 段成荣, 毕忠鹏.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族际通婚变动的十大趋势[J]. 人口研究, 2022, 46(2): 20-35. [7] 于潇, 陈筱乐, 解瑯卓. 流动效应与户籍歧视效应对流动人口工资收入的影响——基于双边随机前沿模型的分析[J]. 人口研究, 2022, 46(2): 61-74. [8] 张耀军, 陈芸. 留城或返乡:城市住房对流动人口回流的影响[J]. 人口研究, 2022, 46(2): 75-88. [9] 董惠玲, 吴炳义, 于奇. 中国老年人口健康预期寿命婚姻状况差异的多状态分析[J]. 人口研究, 2022, 46(2): 89-101. [10] 李竞博, 高瑗. 人口老龄化视角下的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J]. 人口研究, 2022, 46(2): 102-116. [11] 张震, 马茜. 中国出生性别比转变的人口老龄化后果:前景与对策[J]. 人口研究, 2022, 46(1): 3-18. [12] 李成, 米红. 中国1982年后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中死亡漏报的估计——基于Bayesian分层回归模型[J]. 人口研究, 2022, 46(1): 19-36. [13] 周皓, 刘文博. 流动人口的流入地选择机制[J]. 人口研究, 2022, 46(1): 37-53. [14] 陈英姿, 赵玉港, 胡亚琪. 社会融合视角下中国老年流动人口居留意愿的影响因素[J]. 人口研究, 2022, 46(1): 97-112. [15] 杨成钢, 杨紫帆. 中国共产党百年人口思想与马克思主义人口理论的现代化和中国化[J]. 人口研究, 2021, 45(6): 3-13.
[1] 刘昊. 择偶方式会影响婚前同居吗?[J]. 人口研究, 2019, 43(6): 49-63.
[2] 朱中仕,陈华. 由赴港生子到生育公地悲剧的认识[J]. 人口研究, 2012, 36(4): 103-112.
[3] 刘爽. 对中国生育“男孩偏好”社会动因的再思考[J]. 人口研究, 2006, 30(3): 2-9 .
[4] 吴晓欢,王一峰,王丽郦,丁煜. 农民工社会养老保险:政策评估与制度创新[J]. 人口研究, 2005, 29(4): 28-35 .
[5] 尹文耀. 中国教育现代化标准量化方法研究——以中国人口预期受教育年数现代化标准为例[J]. 人口研究, 2004, 28(6): 19-26.
[6] 彭珮云. 加强人口迁移流动和城市化研究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人口迁移流动和城市化”学术讨论会上的讲话[J]. 人口研究, 2004, 28(4): 2-2.
[7] 车文辉. 地理环境与文化生成——云南少数民族生育文化形成与变迁的地理学解释[J]. 人口研究, 2003, 27(6): 82-86.
[8] 张敏才,徐玲,施蓉芳. 苏州人口转变的文化力动因——从文化视角看计生综合改革的方向[J]. 人口研究, 2003, 27(6): 31-36.
[9] 张敏才. “SARS”流行引发的文化思考[J]. 人口研究, 2003, 27(4): 67-68 .
[10] 郑杭生,洪大用. “非典”事件与中国社会转型[J]. 人口研究, 2003, 27(4): 47-50.
[11] 杨小梅. 梅湾村生育文化透视[J]. 人口研究, 2003, 27(3): 64-66 .
[12] 江泽民. 在与中国人民大学师生座谈时的讲话[J]. 人口研究, 2003, 27(3): 2-3 .
[13] 翟振武,周祝平. 中华生育文化研究的开山之作——评《中华生育文化导论》[J]. 人口研究, 2003, 27(2): 80-80.
[14] 尹文耀. 中国生育率地理波与先进生育文化的区域传播[J]. 人口研究, 2003, 27(2): 42-46.
[15] 夏海勇. 试论我国计划生育的人文关怀[J]. 人口研究, 2002, 26(6): 74-76.
[1] 郭申阳,孙晓冬,彭瑾,方奕华. 留守儿童的社会心理健康[J]. 人口研究, 2019, 43(6): 33-48.
[2] 彭彧华,沈莉,沃建中,向燕辉,李二霞,邹高祥,刘扬. 当代大学生性行为和性态度、性知识的特点及关系[J]. 人口研究, 2009, 33(6): 85-93.
[3] 靳小怡,任峰,悦中山. 农民工对婚前和婚外性行为的态度:基于社会网络的研究[J]. 人口研究, 2008, 32(5): 67-78.
[4] 王斌,许洋,孙东东,贾云竹. 取消强制婚检:是因噎废食,还是社会进步[J]. 人口研究, 2004, 28(3): 31-37 .
[5] 本刊编辑部,潘绥铭,刘丽青,楼超华,李婕. 羞答答的玫瑰如何开?——关于青少年的性教育[J]. 人口研究, 2002, 26(6): 20-28.
[6] 孙晓明,建芳,晏凤鸣,尹勤,黄彩英. 昆山市未婚青年生殖健康同伴教育研究——基线调查分析[J]. 人口研究, 2001, 25(6): 48-52.
[7] 楼超华,赵双玲,高尔生. 城市外来青年女工的生殖健康状况与需求[J]. 人口研究, 2001, 25(3): 61-64 .
[8] 王菊芬. 上海市流动人口未婚先孕妇女的性行为,避孕方法使用以及怀孕结果选择[J]. 人口研究, 1999, 23(1): 50-55.
[9] 姚远. 对中国家庭养老弱化的文化诠释[J]. 人口研究, 1998, 22(5): 48-50.
[10] 李冬梅,查波, 张戎舟, 陈伟颖, 沙神才. 上海市1010例未婚女性人工流产情况的调查分析[J]. 人口研究, 1998, 22(3): 31-34.
[11] 徐莉. 中国7省市女性婚前怀孕变动趋势、后果及影响因素[J]. 人口研究, 1998, 22(1): 51-54.
[12] 王燕,王芳,罗文丽,高燕秋. 女医学生性相关问题的知识、态度、行为的研究[J]. 人口研究, 1997, 21(6): 55-58.
[13] 叶文振. 当代中国婚姻问题的经济学思考[J]. 人口研究, 1997, 21(6): 11-17.
[14] 孙晓明,温勇,董彩英,崔京姬,杰弗里·曼德尔. 昆山市STD/AIDS预防社区生殖健康教育研究——基线调查分析[J]. 人口研究, 1997, 21(5): 46-49.
[15] 高歌, 鲍思顿,何世堂,周司岱. 中国青少年的性观念[J]. 人口研究, 1997, 21(4): 2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