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房地产行业政策解读 房地产政策工具“松”少“紧”多

  欧陆资讯     |      2024-07-11 17:54

前几轮的房地产周期中,调控政策在控房价与稳增长之间往复,政策工具种类多样化。 房地产的政策调整的核心逻辑在于“保经济”与“保民生”之间的博弈,在房价飙升时期,中 央为保民生通常先于地方收紧政策,而在市场下行时期,地方财政承压,为保经济表现出地方 先于中央放松的规律。在房地产成长的 20 年间,一方面行业历经迅猛发展已成为我国经济的 支柱性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发展起到巨大带动作用,另一方面政策松紧与楼市表现相互影响, 房价整体呈现上升态势。房地产调控先后动用了货币、信贷、税费、土地、限购等各类措施, 货币政策通过首付比例、贷款优惠利率直接调节购买力大小,但通常会出现时滞;财税土地政 策则从供给端影响市场行情,土地政策对于一二线与三四线城市的作用效果具有差别,在三四 线城市土地供给增加的同时一二线城市却面临土地紧张的局面;限购、人才引进等行政措施则 表现为短期效果显著。

16 年以来,在“房住不炒”的大框架下,整体政策表态呈现“松”少“紧”多。“因城施 策”、“长效机制”作为治本之策解决高房价问题,政策调控手段针对市场发展情况做出了积 极调整,“大放水”式政策宽松已经成为历史,整体政策表态呈现“松”少“紧”多。近 5 年, 政治局会议、两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等高层会议一贯延续“房住不炒”的表态,在疫情爆发 导致楼市转冷的情况下政策调控依旧不动摇,2020 年 3 月驻马店、广州、青岛等城市出台放松 限购、限售的政策均“一日游”,显示出政策调控的决心和定力。随着房企“三道红线”资金监 测、房地产贷款集中管理、22 城供地“两集中”的相继出台,长效机制逐步完善,从房企、银 行、土地、购房人四个维度形成了政策监控闭环。

图:房地产周期与政策

中央层面,9 月份以来政策暖风频吹,银保监会强调对刚需的支持,央行在 9 月末的房地 产金融工作座谈会、三季度例会、2021 金融街论坛年会中均提到了“两维护”,即“维护房地 产市场的平稳健康发展,维护住房消费者合法权益”,对“房地产金融审慎管理制度”的表述 由之前的“持续加强”、“深化”变为了“准确把握和执行好”、“分类指导”,政策态度已经由“从 紧”转向“维稳”,在房地产企业外债座谈会上发改委会同外汇局提出,要满足企业合理合规 的外债置换和偿付需求,同时也有部分房企表示计划在银行间市场注册发行债务融资工具。

地方层面,一方面多地政府纷纷出台“限跌令”,在限制成交价格不得超过备案价的同时, 也不能低于备案价的 85%-92%;另一方面通过降低预售条件及放松预售款支取条件,鼓励项目 加快上市,维稳房地产市场意图明显。近期广州、佛山、苏州等地的房贷利率呈现不同程度的 下调,前期热门城市的房贷利率开始松动。哈尔滨住建部等 9 部门联合出台《关于促进房地产 市场平稳健康发展实施意见》,义乌、永州、成都、长春等地随之发布相关政策文件,主要从缓 解房企流动资金压力和促进购房需求释放两个方面平稳房地产市场。

12 月重磅会议接踵而至,一行两会对恒大问题答记者问、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央经济工作 会议、2021-2022 中国经济年会等,对房地产的表态一贯且偏暖,主要的关键词包括:“房住不 炒”、加强预期引导、保障房建设、满足合理住房需求、因城施策、良性循环、健康发展等等。

我们认为未来政策的落地方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房住不炒”方面:政策表态的转向也是在“房住不炒”框架之下,前几轮周期中的“大 放水”式宽松难再现。

2)“满足合理住房需求”方面:对首套和改善型住房加强信贷支持,按揭发放继续提速, 之后或在首套和改善型住房的首付比例、利率、放款周期、“认房认贷”规则等方面,“因城施 策”进行调整。

3)“良性循环”方面:从呵护市场的角度出发,防止风险外溢,进一步加强对房地产企业 的融资支持,包括开发贷、并购贷、债券融资等。若信贷支持力度加大,则房企流动性紧张局 面将得到缓解,整体信用恢复后,从拿地、开工、销售、交付等一系列活动将得到良性循环。

4)“因城施策”方面:各城市能级的分化是大方向,各个城市目前所面临的景气度不同, 目前中央的政策导向为放权地方,各地方有更大的自主权根据情况进行政策调整,未来的市场 “限涨”和“限跌”并行,“调控”和“调整”并行,不排除库存压力较大的城市对楼市政策进 一步调整。

5)“保障房”方面:建立新型住房保障体系是地方政府未来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近期多 地出台多条关于加强住房保障工作的政策,广州、无锡等计划供应 60 余万套商品住房和百万 平米的保障性租赁住房;青岛、上海等规定保障性租赁住房租金不高于同区域住房的 80%-90%,并进一步确定了年涨幅上限。明年保障性住房的建设也是拉动投资的重要部分。

图:各地出台“限跌令”和扶持政策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